奥地利(奥匈)帝国作为欧洲列强,为什么殖民地却少得可怜?

2023-05-27 11:17:53 来源:环球旅程网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藩侯国”升格为“奥地利公国”,奥地利自此成为了帝国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此后的奥地利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之下,加入德意志的争霸之中。

从143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更是几乎垄断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哈布斯堡君主将“奥地利大公国”抬升为“奥地利帝国”,继续将皇冠牢牢地戴在头顶。这个曾经的德意志边陲小邦逐渐走向欧洲历史舞台中心,发展成为欧陆列强之一。

▲奥地利帝国1815年的疆域


(相关资料图)

但无论是奥地利帝国还是继任的奥匈帝国,这个曾经的欧陆强权,在不同时期开拓的殖民地加起来面积也未超过5万平方公里,而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在全球四处出击,建立起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帝国,甚至连奥地利曾经的附属国比利时,也拥有239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传统强国在殖民地这个问题上毫无存在感?

一、不属于奥地利人的奥地利公司

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以西、葡、英、法为代表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在完成民族国家构建后不断拓展海外殖民地。

而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立足欧洲,通过联姻和战争的手段不断地在欧洲扩张势力,此时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范围早已超越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家族的各个分支还一度统治了西班牙、葡萄牙、南意大利等近乎小半个欧洲的面积。

1701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死后无嗣,围绕着西班牙的王位,以奥、普、英为一方的大同盟与以法国为首的“波旁同盟”展开了长达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虽然奥地利在战后失去了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却从西班牙获得了富庶的南尼德兰(今比利时、卢森堡等地)作为补偿,尼德兰是1482年奥地利通过联姻从勃艮第公国手里继承的,1556年转给西班牙,1581年北部的荷兰独立后西班牙继续统治南尼德兰。南尼德兰的商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奥地利本土,商业气息也更浓厚。

1715年,在奥属尼德兰的奥斯坦德(今比利时奥斯坦德)成立了一家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公司――奥斯坦德公司。这个公司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几乎全部的股东都来自奥属尼德兰,绝大部分的收入也回流到了奥属尼德兰,而不是奥地利的本土。

原因很简单,虽然奥属尼德兰是奥地利从西班牙那里获取的战利品,但当地拥有自己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奥属尼德兰并没有同奥地利实现合并,而是通过“共主联邦”的形式和奥地利本土绑定在一起。所以说奥斯坦德公司就是一家披着奥地利外衣的南尼德兰商人公司。

1715年公司就获得了通往也门摩卡圆拍港、印度苏拉特港以及广州的贸易权。1715-1720年间公司共计从广州运走了700万磅的茶叶,占当时整个广州茶叶贸易总量的41.78%,公司的股票也被炒得炙手可热,回报率高达15%。

奥德斯坦公司的成功引来了英法等国的嫉恨,他们千方百计地试图打压这个公司,法国就曾明文规定禁止本国人投资奥德斯坦公司,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处处设置障碍,企图遏制奥德斯坦公司在印度的扩张。

令人唏嘘的是决定公司命运的权力最终被奥地利亲手送给了敌人。

奥地利的查理六世由于没有儿子于1713年颁布了《国本诏书》决定将统治权交给女儿特蕾莎。这与当时奉行男性继承人的做法相违背。为了让欧洲各大列强承认《国本诏书》,查理六世做了诸多努力。

他承认了法国对洛林公国的吞并、帮助萨行腔埋克森选帝侯夺取波兰王位。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对领土感兴趣,奉行重商主义的英国档蚂和荷兰坚决要求奥地利关闭奥德斯坦公司。查理六世只得在1727年收回了公司的特许状,公司最终在1732年彻底解散。

▲奥德斯坦公司的旗帜,中间为现代奥地利共和国的国旗

虽然奥德斯坦公司在经济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它并没有像英法等国的特许公司那样在海外为本国开拓殖民地,就在公司解散的同时,英法西葡等国正在美洲大陆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大量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征服。

进入17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与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都让奥地利损失惨重,当英法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奥地利人为了获取德意志的支配权而在中欧四处出击,这种国情决定了奥地利无法像英法那样集中力量进行海外殖民,它需要将国家重心放在欧洲才能够维系自己在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的强权地位。

有限的国力被大量消耗后,对于开拓殖民地这个问题,奥地利就显得分身乏术了。

▲查理六世批准了公司的成立,又宣判了公司的“死刑”

二、大陆还是海洋?

1382年奥地利获得了的里雅斯特港。虽然摆脱了内陆国家的身份,但奥地利人的势力只能维持在亚得里亚海沿岸,要通向大洋需要经过大量不被自己控制的海域,奥地利人对这种高风险的海外贸易兴趣不高,与大西洋沿岸的海权国家相比,奥地利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他们更喜欢投身到欧洲地区的争霸之中。

1618-1648年奥地利统治者为了夺回波西米亚(今捷克)并扩大自己在德意志的势力,同瑞典、法国等强国大打出手。1688-1697年同英国联手对抗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1697年,奥地利人击败了土耳其人,遏制了其持续200余年的扩张势头,并将匈牙利等地收入囊中。1701年,奥地利又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连年的战争让奥地利几乎将精力全都留在了欧洲,对开拓殖民地的兴趣逐步降低。但是一个名叫威廉.博尔特男人改变了奥地利宫廷的态度。

博尔特是一名荷兰裔英国人,早年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作,后来由于非法获利,博尔特失去了工作并被东印度公司驱逐出境。

1775年他来到奥地利,此时的统治者正是凭借国本诏书上台的女主特蕾莎。博尔特舌灿莲花,让女王相信即便是的里雅斯特这样坐落在地中海深处的港口依然可以建立起联通东方的贸易航线。

1778年初,博尔特来到德拉戈亚湾并在当地建立商贸站。这个据点很快就凭借着象牙贸易发展起来,年利润高达7.5万英镑。可一场疟疾在1781年袭扰了德拉戈亚,沉重打击了奥地利人。眼红的葡萄牙瞅准机会派军队驱逐了剩余的奥地利人。

就在德拉戈亚据点昙花一现的同时,博尔特来到了印度。1778年4月,他命令戈特弗里德.斯塔尔率船队前往尼科巴群岛,斯塔尔不负所望,与当地酋长签订了条约,获得了整个群岛的统治权。这招来了丹麦人的敌意,因为早在1756年丹麦人就宣称了群岛的主权,在他们看来奥地利人侵犯了他们的领地。

虽然奥地利政府没有给这个殖民地提供任何物资,但殖民活动依然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可1783年斯塔尔却意外病逝了,此后疾病又袭扰了这里,丹麦人也从特兰奎巴派出军舰试图强行驱逐岛上的奥地利人。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奥地利人于1785年放弃了这块殖民地。

1858年,奥地利军舰诺瓦拉号再次来到尼科巴群岛,随舰前来的人类学家冯.舍尔泽建议再次殖民这片岛屿结果被奥地利政府拒绝;1886年,当奥地利人的军舰第三次来到尼科巴群岛,他们发现英国人已完全控制了这里,奥地利人殖民尼科巴的企图彻底破产。

16-18世纪的奥地利将扩张重点放在欧洲,奥地利的君主虽然垄断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但帝国境内的其他诸侯并不完全唯奥地利马首是瞻,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分崩离析,纷争不断。

北方普鲁士的崛起给了奥地利极大的压力。为了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奥地利耗费了大量国力,无力再对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而弱小的海军也让奥地利政府无力对民间的殖民行为进行支持,这与英法等国的殖民行动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同时,法国等欧陆势力的强大也让奥地利疲于应付,作为传统的陆权国家,为了争夺欧陆霸权奥地利又同这些敌人在欧洲大陆上展开激烈博弈。拿破仑上台后,奥地利在对法战争中连吃败绩,几度割地赔款。

就这样奥地利逐渐错过了殖民浪潮,在这一阶段的海外殖民活动中几乎是颗粒无收。

三、妥协的帝国

1806年8月,称雄欧洲的拿破仑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大公弗兰茨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在德意志境内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削弱。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大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旧有的统治秩序,但是奥地利在德意志境内的霸权受到了普鲁士的严重挑战。

1866年普奥之间爆发战争,普军兵临维也纳城下。战败的奥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大家庭,在德意志霸权的争夺战中彻底输给了普鲁士。

▲奥地利的战败使普鲁士得以统一德意志

战争的失败让奥地利内部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从16世纪开始随着奥地利的扩张,奥地利逐渐将大量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复杂的民族构成逐步演化成掣肘奥地利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其中匈牙利人的影响力最大,1848年匈牙利人就掀起了一轮大规模民族运动,企图脱离奥地利人的统治,最终在俄国军队的帮助下,维也纳的宫廷才得以恢复在这里的统治。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失败后,担心匈牙利人再度反叛,皇帝约瑟夫弗兰茨被迫同意恢复匈牙利王国的建制,但是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必须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者兼任,自此原有的一元制奥地利帝国宣告终结。

取而代之的是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匈牙利人从被统治民族升格成统治民族之一,帝国所有涉及对外和对内改革的决定必须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议会通过方可实行。

▲奥地利日耳曼人(红色)与匈牙利人(绿色)占帝国不到一半的人口,却统治着整个帝国

奥匈帝国成立后,西方世界正逐步掀起对非洲的第二轮殖民高潮,但此时的奥匈帝国却对遥远的非洲不感兴趣,受匈牙利人的影响,奥匈帝国最终放弃了向德国复仇的想法,转身向南同俄国争夺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没有加入殖民非洲的热潮除了匈牙利人想集中力量在巴尔干扩张势力以外,也有着基于现实的考量。当时奥匈帝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于英法等国,而5300万人的国内市场足够消化一大部分产出,西部产出的工业品可以销售到东部的农业产区,不需要跑到遥远的非洲去开拓市场。

同时作为欧洲大陆上面积仅次于俄国的国家,奥匈帝国境内也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这就大大降低了奥匈帝国开拓殖民地获取原材料的需求。

虽然帝国政府不热衷海外殖民,但殖民收获还是有的。

1865年美国驻文莱领事克劳德.摩西在婆罗洲北部租借了一块土地,他将这块领地的管理权交给了美国商人约瑟夫.托里。

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托里只好将领地转卖给奥地利驻香港领事冯.奥弗贝克,奥弗贝克随后迫使文莱苏丹将整个沙巴地区划入领地之内。

对于沙巴的殖民属于奥弗贝克的个人行为,他希望将这块殖民地的统治权转卖给奥地利政府,但是奥地利政府对沙巴并不感兴趣。奥弗贝克没有办法,只好与来自英国的丹特兄弟合作。1879年奥弗贝克撤资离开了沙巴。沙巴就此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1872年探险家尤利乌斯.冯.帕伊率队前往北冰洋为帝国寻找东北航道。

1873年8月,船队在新地岛东北海域发现了一片无人居住的无主群岛,奥匈的探险家们就以当时帝国皇帝的名字来命名这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

帝国政府计划向岛上送去移民,但这片苦寒之地对于奥匈的臣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移民计划最终变成了烂尾工程。这片群岛变成了奥匈帝国徒有其表的殖民地。

1899年情况又出现了转机,在美西战争中失败的西班牙提出将西属里奥德奥罗卖给奥匈,奥地利议会及皇帝本人都非常赞同,但由于匈牙利议会的否决,计划最终流产。至此在进入20世纪前,奥匈帝国连一块像样的殖民地也没有。

▲里奥德奥罗位于非洲西属撒哈拉南部

四、谢幕,哈布斯堡的最后岁月

进入20世纪,帝国的马车还在不断前进,但高速发展的光景下却潜藏着巨大的隐忧,帝国将在20世纪走完它最后的18年岁月然后彻底消失。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欧美八国列强组成联军入侵中国,奥匈只派出了295人参加了联军。占联军总兵力0.59%,更多的是展现列强的姿态。

除了《辛丑条约》规定赔偿给奥匈的赔款,奥匈还要求在天津开辟租界。1902年12月清政府正式与奥匈签订条约,将天津狮子林桥一带约1030亩的土地开辟成奥租界。

但由于中奥贸易有限,奥租界又航运不便,所以奥租界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但是不论怎么说,这里的一万余居民也为帝国撑起了面子,让奥匈摆脱了没有殖民地的尴尬。

▲位于众多租界最北部的天津奥租界

1908年,帝国宣布吞并波黑地区,这个地区是帝国在1878年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的,但当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欧洲列强只允许奥匈实际占领,但主权仍归土耳其。

当帝国撕下军事占领的伪装后,俄国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俄奥关系急转直下。此时的巴尔干半岛民族运动风起云涌,兼并波黑不仅没有让奥匈帝国变强大,反而让国内的民族成分变得更加复杂,随着俄奥围绕巴尔干的争夺逐步白热化,波黑地区最终成为了引燃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四年后帝国和它仅有的殖民地也随着战火而分崩离析。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后于当年8月14日收回了天津奥租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也再次变成了无主之地,1926年苏联宣称主权将其收入囊中。自此奥地利(奥匈)帝国和它的殖民地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纵观奥地利(奥匈)帝国的历史就不难看出,由于国内民族矛盾掣肘、国外需要同其他列强争夺中欧和巴尔干的霸权,统治重心放在欧洲大陆让帝国无力去开辟殖民地;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能够提供充足原料并消化大量的产出让帝国无需去开拓殖民地;受地理位置限制同时又没能抓住殖民机遇期,让帝国不易去开辟殖民地。

奥地利(奥匈)就此成为了殖民地最少的列强国家。

这是因为这个国家其实依附的是其他列强的实岁链力,而且经济实力以及乎陆孙军事实力并不是悉碧特别的强,而且当时国内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所以殖民地不是特别的多。

因为奥地利人为滚隐了取得德国的控制权,在中欧到处发动进攻。这种大帆厅国情决定了奥地利无法像英法那样集中精力进行海外轿尺殖民。

因为这个时候的奥地利。还在致力于本土的土地争夺,对于对外殖民有心无力。

因为奥地利不会侵犯比他弱小的民族,所以殖民地很少。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