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实锤打造人生——记施秉县双井镇回乡创业青年龙明开_独家
贵州是山的省,“开门见山”是贵州最真实的写照。几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越发强劲,吹进了大山带来了新的气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改变家境、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资料图片)
201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双井镇一个叫凉伞的苗族寨子里,一位31岁的苗族青年男子经过春风沐浴、以他聪明的智慧思考后,毅然扛起大包小包的苗族手工艺刺绣、银饰郑重地走出了大山,到香港,到台湾做起了销售。当这些精致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城里人的欢迎,积累到“一桶金”后,他加大收购拓展市场,带着家乡的苗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渡过沧海到日本、到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将苗族的“指尖工艺”变成了“指尖经济”,盘活了这些本来只是自给自足的工艺品,“盘活了”世居深山的苗族同胞的思想,更是“盘活”了自己——龙明开,这个名字被四村八寨的乡亲牢记。
龙明开,男,苗族,1979年10月27日(农历)生于双井镇双井村凉伞一组。自幼家境贫寒,1998年初中毕业后试着外出务工。因其聪慧和实干曾在多个行业里从事一线工作。他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业知识积累的痛苦,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2001年返乡,用自己仅3000余元微薄积蓄,到省城贵阳学习电脑。2002年电脑培训结业后,再次南下打工,因能熟练操作电脑,从一线员工成长为部门主管。2005年因缘涉足民族文化产业工作,担任上海一家服装公司的服装刺绣设计师。
同期,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兼顾从事民间慈善公益事业。在国内外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慈善家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在黔东南州境内从事慈善活动,带着爱心物资和爱心团队走进黔东南几十个村寨,帮扶上千个对象。龙明开在外打游击似的务工安不了他那颗牵挂贫困乡亲、牵挂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心。在外面闯荡的经历、结交世人的资讯构筑了龙明开新的思维:“我们苗族的刺绣、银饰等手工艺品都是很独特的,可惜大都是自己做来自己用或者族内交易,咋不能把它们拿出去卖,换成钱改善一下自身的生活生存条件呢?”
经过深思熟虑和上心的准备,2011年龙明开带着一丝的不安和大包小包的苗族手工艺宝贝“正式”出山。经过6年来来往往的出山渡海,龙明开“发现”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就是具有苗族文化元素加时尚实用的产品更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加上他挥之不去的苗族文化传承之思和再助力乡亲脱贫致富之想——他决定回乡。
2017年龙明开回到了养育了他、养育了他们、养育了沿岸十村八寨的清水江畔。那个多年孕育在心的“龙舟”成为他回乡后办事的首选。“龙舟”的全称是“苗族独木龙舟”,是发源于龙明开世居的现双井镇平寨村、传承在清水江施秉、台江(县)沿岸的苗族传统。百年历史百年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寨子的龙舟早年被毁,这成了龙明开心里的痛。为恢复本寨的龙舟,龙明开利用自己在外多年建立的社会网络资源获得马来西亚两家慈善公司近30万元资助,与全村百姓共同完成龙舟再造。举办了有清水江两岸苗族群众、600名马来西亚华人华侨、日本韩国客人和香港影星梁家辉“友情站台”等2万余人共同参与空前盛况的“凉伞独木龙舟世纪回归下江仪式”。
2017年11月与中国三苗网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石茂明博士共同成立北京三苗网凉伞刺绣基地。2018年2月顺势成立了“施秉前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致力于带领当地及周边苗族妇女抱团发展,共创收益。在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中,在倾心于苗族传统文化的考研学中,在与学者专家的学习和交流中,龙明开积累了丰富的苗族“草根文化”。2019年11月与贵州师范学院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执行主任陈志永教授共同成立“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凉伞研究基地”并受聘于贵州师范学院中国乡土研究中心(贵州)兼职研究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实锤打造了龙明开的人生,2020年12月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独木龙舟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去年的除夕前,龙明开自制了一大堆嘘花,照亮了双井。
今年的端午节,龙明开制作了以苗族独木龙舟龙头为形象的“小龙头”摆件——龙如他的姓在他心中,是为一个永远的情结!
编辑/一审 潘成婷
二审 李 炜
三审 刘 敏
核发 向天祥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